陶宗仪生时正值元末,少年时生活较为安定,曾向赵雍学习书法,又得父兄以伏生《尚书》传授,“博涉经史,发于词章。”相传他曾先后受业于周仁荣、钱璧,又曾跟随黄溍、泰不华问学。学而优则仕。宗仪在二十岁左右参加了江浙行省的乡试,但是并没有中举。落第原因,张枢说:“二十有志于科名,执笔论当世事,主者忌之,即拂衣去。”陶宗仪因秉笔直书而被主考官厌弃,故乡试落第。之后,他便放弃了入仕之路,转而潜心学问。
陶宗仪放弃进仕之后,专心游学。不仅辗转东南各地,交往各地文人名士,更表现出广泛的学术兴趣,为日后著述积累了丰富的材料。
但是,陶宗仪的游学生涯很快被兵乱打断了。大约在至正十五年(1355),陶宗仪携家眷避难至松江,起初居于贞溪边上,后移居泗泾,筑南村草堂定居。《南村诗集》中的《曹氏园池行》讲述了这样的经历:“浙右园池不多数,曹氏经营最云古。我昔避兵贞溪头,杖履寻常造园所。”
至正十六年(1356),张士诚攻占松江。此后十数年,松江都在张士诚统治下,基本维持了相对安定的局面。这一时期,也是陶宗仪著作频出的时期。至正二十一年(1362),陶宗仪服父丧终,《说郛》六十卷本完成,九月十三日杨维桢为之写序,洪武二年(1369)《说郛》一百卷本全部完成,杨维桢仍为之写序。《南村辍耕录》在至正二十六年(1366)完成,友人孙作为之写序。
洪武六年(1373)六月,朱元璋颁布命令,要求吏部积极搜寻并推荐全国各地的杰出人才,以供京城任用,松江知府廉润以处士之名荐举了陶宗仪。陶宗仪 遂赶赴京师,八、九月间他又一次选择了辞官却聘,离开京师返回了松江。临行之前,友人牛谅、堵炳、贝琼、宋濂等人在龙江边劳劳亭为他设宴饯行,并分别赋诗、绘图、作文相赠。其中,宋濂撰写了《送陶九成辞官归华亭序》。
洪武九年(1376),陶宗仪写成《书史会要》。这本书记录了从“三皇五帝”开始至元代为止几乎所有书家的资料,是一部完善的书法家小传,是研究书法史的人必备的工具书。
洪武十八年(1385),陶宗仪的表兄弟王蒙卒于狱。陶宗仪与王蒙交情至深,于是写下了《哭王黄鹤》诗,表达了他对王蒙的深切哀悼。
陶宗仪的《南村诗集》是在入明后完成。诗歌虽没有标注时间,但从内容上推断,大都成于明初,少量成于元末。
洪武二十一年(1388),陶宗仪的弟子李至刚以明经中举,陶宗仪写《送李孝廉至刚之京》为他送别。
洪武二十九年(1396)二月, 陶宗仪从松江出发,途经顾城湖、太湖、义兴、胭脂河、石臼湖等地,于三月初一到达京师,率领众学子参加礼部的考试,背读《大诰》。
洪武三十一年(1398)闰五月,皇太孙朱允炆即位,是为明惠帝,次年(1399)改元建文。陶宗仪写《乙卯元日》颂新皇登基:“凤历新颁纪建文,初元正旦上晴暾。一人圣德敷皇极,万物光辉沐湛恩。家世传来书满案,宾朋致贺酒盈尊。太平如此诚难值,只愿年年子又孙。”
永乐元年(1403)九月十四日华亭张处士去世,他的孙子请陶宗仪撰写行状,又请胡俨根据陶宗仪写的行状作墓志铭。关于陶宗仪后续的事迹,史书并未记载,据此可知,陶宗仪应在永乐元年(1403)后过世,但是具体时间并不清楚,本馆采用台州市路桥区地方志办公室管彦达先生提出的明成祖永乐五年丁亥(1407)之后去世说。
纵观陶宗仪的一生,无论在何种境遇下,他都能安贫乐道,潜心治学,从而获得了文史著述的丰收,成为元末明初的一位杰出学者。他对文献的搜集和整理工作一丝不苟,为后人留下了丰富的文化遗产。陶宗仪的生平事迹,也成为了后世文人学者效仿的典范,他的精神和作品至今仍被广泛传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