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郛》是一部笔记小说总集,辑录了从汉魏到宋元时期的各种笔记杂著。郛,指古代城圈外围的大城,城邦、城垛之意。说,这里有小说、杂说、类说等意。“说郛”的意思就是众说之汇集。
《说郛》虽然只摘录历代笔记杂著当中的片段,内容有许多删减和割裂的地方,但它也保存了很多平时难以见到和已经散佚失传的珍贵文献。具体列举如下:
宋代陆游《老学庵笔记》十卷、《续笔记》二卷,是宋人笔记中的优秀之作,但这两本书一直散佚不全。《说郛》卷四十一辑录的《老学庵笔记》三十条,是陆氏家刻本(唯一宋本)散佚后,存世残本中最早的节编本,它为后来陆续行世的各种《老学庵笔记》版本提供了十分重要的校勘、辑佚参考资料。另外,《说郛》辑录的《续笔记》十六条,为其所独有,包括《四库全书》等各种丛书著录在内的传世文本皆未见载录。
我们目前知道的诸如《八王故事》《梁经寺记》《九州春秋》等都赖《说郛》而得以保存。正如杨维桢在《说郛序》中所言:“学者得是书,开所闻扩所见者多矣。”
陶宗仪去世后,《说郛》抄本被松江的几位文人所收藏。七十年后,官居湖广副使、六十五岁的郁文博罢官回松江,在龚某家借得《说郛》一书,详尽地审阅,发现这是一部杰出的作品,便进行了细致的校对,费时近十年,重新编成100卷。
陶宗仪的后裔远孙陶珽,明中叶迁居云南,于万历三十八年(1610)中进士,官任按察副使。明亡之后,隐居在家对《说郛》加以增补,搜集古籍1292种,于清初顺治四年(1647)编成《说郛》120卷。
陶珽增订的《说郛》,百余年之后很难见到全本,大都残缺不全。1919年,著名学者张宗祥筹办京师图书馆。当时鲁迅在教育部任职,鲁迅先生就对张宗祥说馆中藏有明代《说郛》120卷抄本,请张宗祥抄录出来供大家研究。张宗祥首先抄录馆藏残本,再广泛搜求民间收藏,凡缺者借抄,重复者借校阅,费时6年终使《说郛》校勘完毕,商务印书馆张元济得到消息,向张宗祥要去抄校本,以“涵芬楼”为名,于1927年11月出版初版很快售完,连英国牛津大学也订购两套。
1990年8月,上海古籍出版社据将陶宗仪、陶珽120卷本和《续说郛》46卷本,汇集影印出版,定名《说郛》三种,这是中国当代出版最大的丛书之一。